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一位百岁老党员依然坚持每周二坐诊,他就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张效房教授。
1920年10月,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立志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193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于家乡遭到日寇侵占,很多学生无任何经济来源,仅靠学校发放的“贷金”补贴生活。自入学伊始,张效房就进入半工半读的生活状态。
读书期间,写讲义、画挂图、当家教、任代课老师……张效房每天晚上都会在菜籽油灯下复习到很晚,每天天一亮,就会拿着书或笔记本起来学习。“那个时候生活艰苦,没有钢笔,没有墨水,我们就想办法,用染衣服的染料,化成水,把木棒削尖当钢笔蘸着写。”张效房说,“那时我们认真学习不是为了考学位,而是为了学好医学去救国。”
1945年,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张效房留校工作,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为眼疾病人传送光明。
从事眼科专业医疗、教学、科研工作70余年,张效房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面有38项发明和改进,在眼外伤、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方面具有较深造诣,还在医院创办了英文查房制度,为眼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1955年开始,张效房经过连续50余年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法,其中薄骨定位法、方格定位摘出法等,眼科界曾称为“张效房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出”获“优秀成果奖”,是全国眼科获奖的两个项目之一。
20世纪末,白内障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致盲原因,张效房从国外引进新技术、并改进为费用低、效果好、设备需求简单的技术。他设计的方法,被国家定为“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各级医疗队和治疗点的规范手术方式,面向全国基层医院推广。
在病人眼里,张效房是一位周到细致、和蔼可亲的医生。经他诊治的病人何止百万,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从医之初的热忱,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位病人。
早年间,一位来自黑龙江的病人慕名找到张效房,手术前一天,患者的爱人好不容易打听到了他的家,想送红包。张效房严肃地说:“我是一名医生,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来就不收这个的。”术后第二天,当纱布打开后,这位东北大汉第一眼就看见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50多岁的汉子,当场感动万分,失声痛哭。张效房曾感慨地说:“我一直认为,就没有退不回去的红包。穿上白大褂,就要让白衣裹着红心。如果让红包装进了白大褂,就玷污了这身神圣的白大褂!”
在学生眼里,张效房是德高望重的老师。70多年来,他培养了大量的眼科学临床人才。张效房常对学生说,手术刀重量很轻,但拿手术刀的人要举轻若重。因为这把刀寄托了病人的希望,甚至生命。在手术台上,医生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要将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在那个时候,医生眼里应该只有病人。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配当医生。
退休后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张效房并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他坚持每周一、三、五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上班,周二坐诊,周四查房。在张效房身体力行的带动下,眼科门诊还有不少退休多年仍然在坐诊的医生,其中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对于已经100岁的张效房来说,每次门诊更像是一次大考,他顾不上喝水,没时间上厕所,长时间保持着一种姿势,精力高度集中。许多慕名而来的病人都会特意选择挂他的号进行就诊,病人常常会挤满诊室,在面对一些没有挂上号的病人时,他常常像年轻医生一样加班加点,想尽办法解决问题。“有的病人不远千里来等我好几天,我给人家解决不好,对不起病人,对不起人家。”张效房说。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看起来似乎是“铁打”的张效房,其实是一位做过十多次手术的癌症病人。在最危险的一次肾脏摘除手术前,他把毕生积攒的120万元钱捐赠出来,建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年轻医生、购买眼科仪器设备发展眼科学事业。手术成功后,他越发感觉到时间的宝贵。所以,几乎每个白天他都在门诊、查房和教学中度过,晚上回到家后继续修改论文。“我一定要抓紧时间报答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张效房说。
正如2018“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词所说,“济世以术,术精怀虚且名高行谨。立心以仁,令闻令望而弦歌不辍。为医界革故鼎新,返患者世界原色。期颐之岁,桩椿不老。桑榆未晚,霞映满天。”张效房用医者仁心点燃簇簇星火,至今仍熠熠闪耀。
“活着就要为国家作出贡献,我要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祖国,对得起鼓励我、培养我、领导我的中国共产党。”从医70余年来,张效房用精湛的医术和耐心的诊疗,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
致读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代代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践行初心使命,传承医者精神,为护佑人民健康付出艰苦努力,作出巨大贡献。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多位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事迹,他们与党同龄、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初心不改、砥砺奋斗,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我心向党】专栏讲述的正是他们在疾病救治、公共卫生、医学科研等卫生领域各条战线的生动事迹,以及为了党的事业执着耕耘的感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