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使命情怀 续写光辉征程

时间:2021-03-22 来源:中国医疗产业报      作者: 库奇

image.png

  2021年3月10日,北京天衡军威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人民代表报整版报道了以高永良教授领衔的核心研发团队。今年将申报国家“十四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2019年7月已获临床批件的华素片更新换代的创新复方新药,进入一期临床,完成二、三期临床研究生产报批1项;经过十余多单位、多学科联合攻关,已取得重大研究进展,首开中药治痛风先河,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用于老年人常见的因局部供血不足导致的耳聋、头晕目眩等预计 2021 年内完成临床前研究资料1项;

  未来,公司将完善建立产学研结合体制。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寻求国际合作新途径,拓宽与国内 国际大型药企合作的新模式。转变项目转让合作模式与融资的途径,以创业板上市,扩充经费来源。申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北京市科委和大兴区科委相关基金项目;加快发明专利申请,助推成果快速转化。保护知识产权,为有条件的项目申请国际专利,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研究梯队;拓展现代药剂学研究的新领域,实施灵活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产学研结合加快新药成果转化,健康有序发展。

  ——记北京天衡军威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永良教授

  导语:他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教授。在从事医药制剂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中,始终秉持“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研制开发人民满意放心的新药”理念,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与进取,完成多项国家新药研究,取得了多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30多年前,他领衔研制成功的华素片,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得到行业专家的一致赞誉,被誉为“华素片之父”。他就是我国知名药物制剂学专家——高永良教授。

image.png

国际论坛演讲嘉宾

  致敬军旅 少年得志

  高永良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三八”式老干部。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本来就有红色基因的高永良在儿时心中就埋下了科学的种子。他学习刻若,成绩优秀,从小就立志当一名科学家。

  1969年,风华正茂的高永良听从祖国的召唤,告别家乡和亲人,来到祖国的北大门——满洲里市驻军某部,成为一名解放军基层连队的卫生员,两年后奉调来到北京,被分配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由于表现优异,不久之后他就被组织推荐到南京中国药科大学学习深造。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他牢记使命,努力学习,夜窗攻读,为日后科学攀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毕业后,他回到原单位,从此开始了药物制剂的研究工作,成功的研制了第一代华素片,并在1988年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时,用于救火官兵和灾区群众的烧伤治疗,并由此得到了“华素片之父”的美誉。

  在边塞满洲里艰苦的条件下的7百多天,年轻的高永良磨炼了意志、净化了心灵,也奠定了他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培育了他敢想谋干、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当兵成为他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克学苦练 成绩显著

  1971年元旦过后的一天下午,一辆军用吉普车在部队牧场门口戛然停止,车上下来两名军官,宣布组织调动命令。当高永良跨进军事医学科学院大门报到时,才知道这里是军事医学研究的最高学府,汇聚着很多国家级人才精英。从此,高永良走上了药学研发之路,而且一干就是40多年,由一名普通的战士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军队科技工作者,实现了父辈对自己的期望。

image.png

制定实验室做实验

  1973年6月,由于表现突出,高永良喜报捷传,首先是晋升为解放军军官。接踵而来的是收到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大学期间,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夜窗苦读,门门课程成绩优秀。他担任学校的团委副书记兼组织委员,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有很高的群众威望。这些经历为高永良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也培养和锻练了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丰富的理论知识积累,给高永良插上了坚实的翅膀。就像鸟儿飞回蓝天,鱼儿游回大海。从此,高永良在药剂学这片广阔天地中不断充实知识、发挥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高永良所在的研究所,主要从事军事医学方向的研究。所里人才济济,有着非常严谨的科研氛围。他虚心向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和专家学习,打下了扎实科研的基础。凭着在基层部队养成的那股“韧”劲儿,他刻苦钻研药剂学理论,很快就成了研究室的业务骨干。他在35岁的时候,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4年间,他每年都斩获成果——全军科学进步奖二等奖等其他多种奖项。39岁时,他获得有突出贡献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誉。研究室在他担任领导工作的15年期间,数次被评为先进科研集体,个人多次获得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优秀党员”,在多家单位进行演讲,成为总后系统官兵学习的先进人物。

  忘我精神 治学教研

  回顾科研之路的几十年历程,高永良由技术员到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如今成为蜚声军内外的药物制剂学专家。他总是用一句话鞭策自己:“对于我们医药科技工作者来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研制出放心的新药。”他多年来所获得的各项成就和荣誉也充分印证了他的人生信念。

  高永良常说一句话:“科学家没有家,有家当不了科学家。”他解释说这句话不能理解为科学家不需要家庭、不需要亲情,而是说科研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不能沉湎于儿女情长,心猿意马。做科研就必须做出个人牺牲。当然,高永良对家人也有愧疚。他回忆:“几十年来,虽然家人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但忠孝不能两全,感觉对家人有太多的亏欠。父母生病时都不能在床前尽孝,连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成为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由高永良负责并完成了5个国家一类新药的制剂学研究(其中3项为国家863课题);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7项(已授权32项),获新药证书6个,并转化生产,其中有四种新药收载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始终认为,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天职,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他对科研创新的理解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用18个字来归纳:“有这药,没人做,我去做;没这药,没人做,我去做。”

image.png

指导制定中试研究

  多年来高永良坚持晚上到实验室看书学习,不断充实知识。在科研方面,他始终保持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工作风格,绝不为缩短研制周期和时间而走捷径。几十年来,高永良在紧张科研工作的同时,努力培养新人,硕果累累。他经常提醒年轻人:“科学创新出成果,仅靠每天8小时上班时间是不可能的,要以实验室为家。”他用自己严谨的科研作风、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染、带动学生。正是严师出高徒,作为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出53名高层次人才,其中7名博士生、46名硕士生。目前,不少学生已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担任学科带头人,成长为科研骨干力量。

  铭记初心 扬帆起航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医药制剂,积极推进生物医药自主研发。

image.png

指导制定中试研究

  2011年,高永良教授脱下了心爱的军装功成身退,服从内心的召唤,又一次投身到心心念念,希望用一生守护的药学工作,并创建了北京天衡军威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致力创新剂型新药的研究与开发,紧跟医药市场需求,将先进的药剂制剂技术结合临床需求对给药途径进行优化。“中国制药工业的落后主要问题出在制剂上,创新剂型上市的数量和质量与制药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源头入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他创办新药研发企业的初心和目的。

  创办企业的高永良依然秉持“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理念,生龙活虎地投入医药领域科研创新。心态年青的他在公司员工大会上说:“对药物研发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之基、发展之源,是企业对社会和人民健康的职责所在。我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新,既是企业发展需要,更是希望为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也是践行‘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理念、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好体现。”

image.png

中药现代化的溶出试验

  2018年12月14日,高永良出席“凤凰网政能亮——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协调会)后,中国新药创制的政策红利与企业需求论坛”,在会上作了《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之路——浅谈药剂学创新与发展》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制剂是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中国制药工业落后的主要问题出在制剂上,剂型上市的数量和质量与制药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结构性问题入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高永良表示,随着中国进入ICH时代,创新制剂必将成为新药研发的“主旋律”。科技工作者的天职是创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人民提供安全、有效、可控的优质新药,这既是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拓新发展 布局全境

  北京天衡军威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具有知识产权新药的高科技企业。以博士、硕士组成研发主体,人才配备合理,管理制度灵活,运行机制平稳,涉及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毒理学、临床药理学、植物化学和中药学科等医药研发的多个领域。其中公司核心管理层和部门领导均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具有深厚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管理和市场经验,有利的保障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产品从选题、立项、实施、生产转化、学术推广及市场开拓全流程决策和运作的科学化、高科技含量和领先性。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拼搏,具备了较深厚的综合研发能力,实现了从选项、实施研究、生产转化、学术推广、产学研结合以及市场开拓等科学化全流程决策和运作,获得了多项专利。取得国家1类新药三项、2类新药五项、3类新药一项、中药1.1类新药一项。上述项目进展比较顺利,申报发明专利20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项。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一个,3.1类新药临床批件一个,与企业合作项目8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专利14项,国家基金项目4项。

image.png

老中青实验人员讨论定制实验方案

  突破性利用现代制剂技术对芹菜籽和槐米提取有效成分的制剂,减少了药物刺激性,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同时又能保证其稳定性,掩盖药物不良味道,属国家1.1类新药。2017年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及专项资金支持,这一项目填补了国内中药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空白,有望成为有突破性治疗效果的一线治疗用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44项以及申请4项国际发明专利。目前已与吉林省梅河口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该项目将落户梅河市吉林天衡药业新药生产转化基地,正式投产后将造福广大患者。

  2019年,分别由高永良和姜庆伟领衔的两个研发团队强强联合,形成了新型的联合体,其人才济济,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目标明确,专注创新制剂,重点突破2类新药和原创新中药,多渠道进行创新研发,这既是企业发展需要,也是未来布局的需要。

  今年将申报国家“十四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2019年7月已获临床批件的华素片更新换代的创新复方新药,进入一期临床,完成二、三期临床研究生产报批1项;经过十余多单位、多学科联合攻关,已取得重大研究进展,首开中药治痛风先河,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用于老年人常见的因局部供血不足导致的耳聋、头晕目眩等预计 2021 年内完成临床前研究资料1项;

image.png

创新项目库立项会

  未来,公司将完善建立产学研结合体制。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寻求国际合作新途径,拓宽与国内 国际大型药企合作的新模式。转变项目转让合作模式与融资的途径,以创业板上市,扩充经费来源。申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北京市科委和大兴区科委相关基金项目;加快发明专利申请,助推成果快速转化。保护知识产权,为有条件的项目申请国际专利,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研究梯队;拓展现代药剂学研究的新领域,实施灵活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产学研结合加快新药成果转化,健康有序发展。

image.png

创新项目库立项会

  面对国内外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新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的困难局面,应难而上,攻坚克难。国内药企的发展并不是由于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所带来的困境,而是面对与国际接轨后,与国外药企巨头直接竞争。创新立项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制药工业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生物医药工业仍是发展的短板,制药强国的转变之路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位从事药学领域研究的老专家,高永良认为有义务和责任,驱使自己带领科研团队、科技骨干,不断地推陈出新,锐意进取,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早日成为制药强国贡献毕生的智慧和力量。

  人物档案:高永良,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原工作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内的突出贡献药剂学专家。担任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军队、北京市新药评审委员,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专家等。先后获得“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研究奖”药剂学科一等奖,光华科技基金奖,中国药学发展奖(药剂学奖)。